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什么(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有哪些) 环球热议
01.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分别是:立春、降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规律转变及其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资料图)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规律转变及其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根据斗转星移制订,北斗七星循环转动,斗柄绕东、南、西、北转动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转动周期始于立春、总算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重归黄道上的位置制订,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令,始于立春,总算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精粹。
“二十四节气”是远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作生产和大自然的规律密切相关,这是上古先民切合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趋势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令均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差异转变。二十四节气,表现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蕴含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但在农业生产层面起到指导意义,另外还影响着古人的吃穿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历史发展,阴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令成份做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节使之符合回归年,产生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成为了阴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球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们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名字如下: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便是春天的开端。
2.降水:降水逐渐,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沉寂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明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蔓草茂盛。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健康成长。
7.立夏:夏天的逐渐。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圆润。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完善。
10.夏至:炎炎夏日到来。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便是气候开始酷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天的开端。
14.处暑:处是停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完毕。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珠已寒,即将结冻。
18.霜降:天气渐冷,逐渐有霜。
19.立冬:冬天的逐渐。
20.小雪:逐渐降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加,路面可能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季到来。
23.小寒:气候逐渐严寒。
24.大寒:一年中最冷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