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黄浦江虹口段堤防
黄浦江虹口段堤防
(相关资料图)
引言 >>>
黄浦江和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是上海的两条母亲河,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黄浦江作为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具有防洪、供水、排水、航运、生态、景观、旅游等综合功能,两岸堤防是上海防汛“四道防线”之一。苏州河是黄浦江的主要支流,贯穿上海市中心城区。一江一河两岸堤防全长605千米,贯穿了全市除崇明区外的15个区。
堤防,是指沿河岸边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市水务局是一江一河堤防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水务局所属的市堤防建设运行中心负责一江一河堤防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其中,黄浦江上游干流段、红旗塘、太浦河、拦路港、大泖港堤防设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具体承担;黄浦江中下游堤防设施日常工作由所在区域水务局负责监管,具体工作由区水务局确定的堤防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黄浦江虹口段堤防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黄浦江虹口段堤防自苏州河北岸起,至秦皇岛路轮渡站止,堤防全长约3公里,涉及1个街道。黄浦江虹口段堤防采用黄浦江千年一遇设防标准,为I等工程1级水工建筑物。
黄浦江
虹口黄浦江历史
在《虹口区志》里有这么一段话:“唐代,吴淞江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道。它进入虹口区时,从今虬江路经嘉兴路桥与黄浦江汇合,同时又折向沙泾港,至江湾出海。”
历史上的苏州河与黄浦江合流,是明永乐年间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当时,苏州河称吴淞江,黄浦江叫黄浦,还没有“江” 这个后缀字,故称之为“江浦合流”。基于这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水利工程,才有了往后虹口北外滩的江面宽阔,托得起千轮万船的博大胸怀。
从1845年“虹口码头”始建,到1949年,北外滩沿江建有扬子江码头、招商局中栈码头、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黄浦码头等12个码头,以及兄弟仓库、沙逊仓库、马登仓库等数十个仓库,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面向世界的水路港口。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前期,美商、英商、日商,加上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虹口沿江抢滩,建码头,盖仓库,造堆栈,开船厂,竞争激烈。通过归并、收购、改建、扩大的竞争,结果是小码头被兼并,木码头和驳船码头,被钢筋水泥框架码头所取代。到了上世纪20至30年代,无论规模、设施、起重机械,还是运力、航线,虹口的港口均居上海第一,成为远东的航运中心之一。就在这一片面朝3000余米“黄金水道”,背靠提篮桥地区,五方杂居,华洋杂处,风生水起的地方,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孕育了海派文化的雏形。
虹口码头旧照
虹口码头旧照
黄浦江
黄浦江
虹口黄浦江堤防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虹口区为深入践行“还江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的承诺,实现推动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总体目标,虹口滨江开展了景观改造提升项目,现已实现全线贯通开放。共建成漫步道、跑步道7.4公里,骑行道4公里;新建人行景观连廊1处、滨江一线景观平台2处;新建和改建滨江绿化13.7万平方米,滨江开放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①水清岸绿,展现堤防新面貌
滨江景观改造项目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采用可再生材料制作景观家具,并遵循“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原则,根据树型、树叶、花和果实颜色的不断变化,梳理设计花境和林下步道空间,打造四季变幻的迎宾通廊,让城市绿化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保留现有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概念,将航运史料与名人文化展示、景观点雕塑和模型设置等融入其中,兼容并蓄,多维度烘托北外滩的航运文化底蕴。在实现滨江贯通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虹口滨江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传承文脉、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滨江景观
滨江景观
北外滩滨江段国客中心此前利用码头退让的区域,已经建成一条贯穿国客段绿地的跑步道,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休闲运动。2021年对码头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全面改造,使其成为具有航运文化内涵的活力水岸,市民可从滨江绿地一路走到码头平台。
世界会客厅
国客中心
国客中心
②加强日常巡查养护,确保堤防设施安全运行
虹口区市政和水务管理中心按照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的工作要求,落实堤防巡查养护一体化,委托专业第三方巡查养护单位,严格按照《上海市黄浦江和苏州河堤防设施日常巡查管理规定》,坚持一天两次堤防巡查,重点关注海鸥饭店改建工程等,做到巡查轨迹经得起市堤防处“GPS”信息系统抽查,同时认真做好每天的堤防日常巡查日志,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
堤防巡查
虹口区在落实堤防巡查养护一体化,保障堤防设施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入践行绿色堤防理念,致力于将虹口段“一江一河”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传承文脉、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实现“还江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的承诺。
关键词: